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振兴如何走宜居化道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势必要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宜居化道路。

查看更多

密集型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

Dec 12, 2020
文章来源:
点击:531

项目来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完成单位:环境六所
主要完成人:徐海云、屈志云、黄丹丹、袁松、尹然、耿欣、康会杰
起止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获奖情况:2018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成果简介

针对密集型村镇区域(人口密度大于300人/km2)生活垃圾属性特征,依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面无害化、充分资源化、适度规模化、经济合理化”的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开发了可降解垃圾与特征性农业废物生物转化利用、不可降解垃圾燃料利用和无害化技术及关键设备,集成了2-3条覆盖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类别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的技术路线;并通过示范运行,形成了密集型村镇生活垃圾前端分流、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南与示范样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开发了高效低耗的可降解垃圾与农业等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及沼气软性膜收储技术,降低可降解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同时适度增加生物转化的基质来源,既可以提高沼气产量、提升处理效益,也可以扩大处理农村废弃物对象,提高环境效益水平。

(2)开发了不可降解垃圾燃料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关键设备,填补非燃烧型的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聚合物(低质塑料、合成织物、废橡胶、皮革)处理技术空白,使发展的技术体系能够全面覆盖密集型村镇区域生活垃圾的主要组分,支持形成覆盖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类别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的技术路线。

(3)开展了由上述技术路线支撑的密集型村镇区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示范,重点解决前端生活垃圾的物流调控和示范探索:经济引导型的分类收集,可回收废品、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垃圾及有害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验证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分类处理的技术可行性。

(4)总结了工程示范成果,评价无害化、资源化效益,测算经济成本,编写密集型村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南。

成果应用情况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以本项目提出的集中和独立结合的垃圾处理模式为例,该路线可使村庄生活垃圾的就地处理比例可达80%左右,有效地削减了需长途运输的村庄生活垃圾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问题,节约了城市填埋场库容。如果按照每年全国农村垃圾产量为2亿吨的产量计算(乡村1.5亿吨,建制镇和集镇约5千万吨),按照如果考虑30%左右的村镇采用该模式,则每年可实现垃圾减量化0.5亿吨左右,考虑每吨垃圾运输成本平均为10元左右,则每年至少减少运输成本5亿元。

社会效益:

以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为基础,最大限度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村镇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村镇垃圾处理行业健康发展,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双重和谐,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新课题,将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技术路线直接用于村镇,存在很大局限性。本课题密切结合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围绕着村镇生活垃圾收运管理与规划建设、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可燃垃圾清洁能源化利用,随着本项目的发展我国村镇环境势必得到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