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振兴如何走宜居化道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势必要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宜居化道路。

查看更多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Mar 9, 2021
项目地点:
北京
设计时间:
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
项目图片:
项目介绍:

一、研究成果为理论型技术成果1项、知识型技术成果1项。

1. 特定区域试点城市典型土壤、降雨条件下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关键技术措施1套。

结合不同区域典型土壤与降雨条件,针对当地水文突出问题,协调绿地系统格局建设,调整传统“快排”模式,合理组织汇流,构建“源头治理,中途蓄滞,末端调蓄”点线面三个层次的城市海绵型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恢复城市“海绵”功能。

1) 课题首先总结了海绵型公园规划的一般步骤:

·对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上位规划等资料进行梳理,掌握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本底状况;

·对城市中海绵型公园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识别,形成问题导向的规划思路;

·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从“源头治理,中途蓄滞,末端调蓄”三个层次进行统筹考虑,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海绵型公园,形成系统的、至上而下的雨洪管控系统。

2) 其次总结了源头治理型海绵公园(城市中散布在社区和街头的中小

型公园、山体公园、沉沙公园)、中途蓄滞型海绵公园、末端调蓄型海绵公园(大型湿地公园)的设计要点。

a. 源头治理型海绵公园

针对城市主要的径流产生源头,包括城市各类用地中的屋顶、道路、硬质化的广场铺装以及城市周边和城市内的石质化、植被覆盖率低、坡度较陡的山体,通过源头治理型海绵公园(城市中散布在社区和街头的中小型公园、山体公园、沉沙公园),优先采取一系列低影响开发措施,最大限度从源头进行径流总量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

一般而言,城市各类用地中的硬质下垫面是产流的主要源头,通过用地附属绿地的蓄滞和处理后,进入周边中小型的海绵型公园,经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再到汇水下游区域的大型海绵公园集中调蓄、净化、处理及利用。

处于丘陵、山地地貌的城市,城市周边或城市中的山体通常也是雨水径流产流量大的区域。若是黄土地区,土壤为砂质土,山体植被覆盖率低,优先采用植树造林的方式,完善乔灌草结构,形成复合结构的植被缓冲带,减少土壤的冲刷,并在山脚以及河流上游设置沉沙功能的生物滞留设施。针对坡度较陡以及石质化的山体,应结合现状鱼塘、水塘、湿地、水库等,结合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和少量必要的灰色设施,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雨水截流坡塘系统,雨季截流山地雨水,就地补充地下水,旱季为周边灌溉、景观用水提供水源。超标雨水溢流至自然湖泊、河流及水库等天然海绵系统。

b.中途蓄滞型海绵公园

将城市滨河绿带、城市绿道,以及带有水体或位于城区低洼地带的大型公园相连接,形成网络状的绿色海绵。合理组织汇流,将周边未消纳的源头雨水径流引入公园,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滞留、调蓄、回用,缓解中心城区硬质下垫面面积大带来的雨洪安全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城市内河、湖泊系统宜整体连通,结合生物净化措施,形成内外循环净化的活水系统,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c.末端调蓄型海绵公园

在城市雨水管网总排口以及污水处理厂附近,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雨水湿地、大型湿塘等。它们多与自然水系相连通,通过多功能调蓄,对城市各个汇水片区的超标雨水和中水进行统一处理和有组织排放至自然湖泊、河流。

2. 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图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技术优化建议稿1项。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技术优化建议稿中针对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设施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设施优化和技术优化,主要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a. 透水铺装

将透水铺装结构中的PVC管材替换为网形PE透水管。

透水铺装一般应用于公园的园区道路或广场中,当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时,或遇到场地渗透能力差的情况时,需加入透水管。目前市场常用的透水管材为PVC穿孔收集管和PE波纹打孔管,管材采用面层打孔的形式,对承载力和透水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施工要求也较高,若操作不当,容易出现管孔堵塞、透水效果降低等现象。且透水铺装结构层中的透水管维护较为不便,选择合适的材料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使用年限成为重点。

b.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优化为渗排式下沉绿地,增加了微创植入管的应用。

当公园绿地土壤渗透系数小于1X10-6m/s时,或地下水位高的区域,可在结构设计中地下平均水位以上,增设砾石排水层,布置透水管与溢流设施相连接,预防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因季节性波动,对雨水设施产生影响,保证设施安全,同时防止蚊虫滋生。

c.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针对盐碱地、地下水位高区域该设施的应用进行了优化。

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布置排盐沟,内由砾石滤层和DN150mm的透水盲管组成,铺设坡度大于0.5%,防止透水盲管堵塞,并与溢流雨水口相连,缓解返盐、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d.雨水罐

雨水罐一般应用于建筑周边,雨天雨水罐在收集屋面雨水时,常常伴有雨水从高处坠落敲打桶的噪音,为周边生活、工作的人群带来噪音污染,同时滋生蚊虫。

雨水罐消能管盖的应用。在与雨水罐连接处安装透水盲管,减小雨水势能。该设施由雨水罐盖、防蚊网、透水盲管三部分组成。透水盲管消能降噪。将透水盲管与消能立管相连,将雨水引入雨水罐底部,减小雨水直接从雨水罐井口处直接砸到雨水罐底部的空鸣声。

e.渗管/渠

当周边绿地高于硬质铺装时,可将铺装上的雨水通过雨水截流设施,再在雨水截流设施沿绿地一侧开口,通过渗管将雨水引入绿地底部。渗管布置应避开现状管网及乔木,填埋渗管后应进行植物补植。

f.生态树池

当独立的生态树池无法满足降雨量大城市的雨水调蓄需求时,可利用树池之间的空间,增设雨水收集设施,扩大生态树池收集雨水径流的空间,同时对降雨量小的地区,可对雨水径流进行就地回收利用,减少传输设施和末端雨水调蓄设施的工程量。设施由渗透沟和景观盖板两部分组成,该设施的雨水调蓄深度宜为50-200mm,渗透沟底部可根据景观需求,种植植物或散步砾石,加强雨水净化作用。景观盖板需满足承载力需求,可根据景观需要,设置纹案提升景观效果。

二、项目创新与特色:

一、 总结了四类典型城市、四种突出问题、两个层面的建设措施

结合我国大陆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分区,针对华北沿海地下水位高且伴有盐碱化;南部城市降雨量大,土壤渗透率低;西北城市降雨量小,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具有水粉性、湿陷性;中部城市水体流动性弱、水污染问题突出等特点,选取4类典型海绵建设城市,开展海绵型公园绿地分类调研,对特定区域现状条件下的雨洪问题和本土化关键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例如降雨条件(雨量、雨型)、地下水位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研发具有区域典型性的海绵城市技术参数,形成不同区域海绵建设的本土化关键技术,系统性规范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重点突破我国典型地域试点城市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中的本土化,优化技术流程。

二、 结合实际问题,着力研究成果,优化低影响设施图集

研究雨水设施与绿地景观相互融合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集成技术,结合绿地与城市排水、水系的海绵建设内在联系,开展海绵型绿地建设关键设施的集成优化。总结归纳各试点城市在海绵型公园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方案,为城市绿地海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优化设施4大类,1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