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振兴如何走宜居化道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势必要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宜居化道路。

查看更多

“筑底色、厚绿色、添亮色”中国城建院推动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稳健前行

Dec 12, 2020
文章来源:
点击:926

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建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深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通过科研项目挖掘修复原理、创新技术方法,筑就团队能力底色;积极开展城市双修规划、流域系统治理和片区改造治理等厚植城市绿色基底修复,以大型公园绿地、城市绿芯建设等为切入点聚焦关键生态斑块功能提升,高效、精准服务多地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做深“底色”,聚焦水、土、林、气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多要素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打造生态环境品质建设的科技“先行军”。

有关生态修复系列课题团队成员

系列课题总顾问:王磐岩

项目负责人:白伟岚、王国玉

科研骨干研发团队成员:熊筱、李洪澄、刘睿、邱莉淘、穆晓红、牛萌、曲辰、杨耸、王琦、翟玮

在已有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保护领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紧跟城乡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受损生态空间生态重建与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3003),北京市科技计划“西北涵养区受损生态空间调查评估与生态完整性修复技术方法研究”(Z181100005318003)等课题,在院领导统一部署,院科技与质量部支持下,配套设立院一类课题“京津冀典型受损生态空间评估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京津冀区域为重点研究对象,组合研发探索“区域、体系、类型”等不同规模尺度的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取得生态受损评价方面发明专利1项(ZL201910598917.9)、生态修复产品与方法方面发明专利2项(ZL201510960235.X、ZL201710406028.9)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团体标准《城市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标准》1项(报批稿)等成果。

图1 课题取得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图2 北京西北涵养区2018年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模拟分析

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以与植被紧密相关的土壤和水要素为研究对象,承担重大水专项《城市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10ZX07320-002-02),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处置技术体系研究》(2018YFC1801402 03)等课题研究,为系统、科学识别生态问题、甄选修复技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园林院研究中心承担“荆门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顾问咨询”、“徐州市生态修复评估”等部委和地方科研咨询项目,并派出技术骨干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行政策研究项目“促进中国城市生态修复”项目(TCC6)。在资源开发型城市转型发展目标导向下,在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修复技术方面做了深入探索,为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图3 徐州生态修复研究布局

图4 世行项目合作函

二、坚持做厚“绿色”,开展城市双修总体规划、流域系统治理和片区改造治理等基底修复实践,建设有“面子”更有“里子”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努力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航地”。

园林院代表性项目有:

1.荆门市中心城区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李洪澄

设计团队:白伟岚、牛萌、达周才让、熊筱、白嘉、遇琦、李明明、翟玮

项目起止时间:2019年3月—2019年12月

规划围绕生态转型主题,践行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出了“问题识别→网络构建→任务筛选”的城市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通过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了以水生态、雨洪安全、乡土文化与景观5个约束层及15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划定城市的生态控制线,提出了“以格局筑生态”、“以景观提风貌”、“以基础保民生”的双修总体修复策略,并探索了“城市双修”的长效机制、组织模式、研究建立“城市双修”成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为荆门从工业之城向生态宜居之城转型奠定了关键基础,保障荆门作为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相关建设改造工程的有序特色开展。

图5 荆门市中心城区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布局

2.西宁火烧沟生态治理

项目负责人:牛萌

设计团队:达周才让、白伟岚、李洪澄、熊筱、何俊超、邹舟、王媛媛、王琦

项目起止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0月

项目地处西宁中心城区最大的城市沟道流域,各类环境、生态、安全问题错综复杂,规划总面积524 hm2,在沟道治理、垃圾清运、厂房拆迁等生态修复基础上,实施了“山—水—城”一体化的系统设计。通过点状布置公园、面状增加休闲体验,实现沟道修复与城市功能的衔接;通过开辟绿道、打通水道,实现沟道与城市空间的串联。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结合西宁的季节特点,布设休闲业态,实现沟域经济与城市产业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实现了火烧沟从“城市背角的垃圾沟”向“市民休闲后花园”的涅槃重生。

图6  火烧沟生态治理总体布局

3. 西宁西山海绵化改造与景观提升工程

项目负责人:王国玉

设计团队:白伟岚、何俊超、邱莉淘、朱江、王琦、阳烨、熊筱、孙晨、杨耸

项目起止时间:2017年3月—2019年12月

本项目是西宁城市外围重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之一,总面积358hm2。主要针对山体雨水径流路径,构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系统性海绵改造路径。源头消减通过植被修复、生态造林等源头消减设施布设,对山体坡面雨水径流进行减排;过程控制通过植草沟、生态边沟以及海绵型道路等设施的布置,有效控制山体的雨水径流传输通道,达到雨水净化与利用目的;系统治理通过对冲沟、边坡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修复与治理,构建雨水多级净化与调蓄利用系统,减缓径流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并达到沟道防洪标准。

图7  西山重点冲沟整治工程布局

三、坚持做亮“彩色”,以大型公园绿地、城市绿芯建设等为切入点,聚焦关键生态斑块功能提升,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打造城市生态建设的“新标杆”。

代表项目有:

1. 大西安中央公园设计

项目总负责人:白伟岚

项目执行负责人:邹舟、牛萌

  设计团队:达周才让、遇琦、孙晨、董东箭、朱江、李明明、曲辰、何俊超、王琦、白嘉

项目起止时间:2017年9月—2019年2月

公园位于大西安新中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区,毗邻大西安新轴线,始于大西安丝路经济轴与沣河生态景观带交汇处,终于新渭三角洲,总面积约3.3km2,长度达7km,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城市中心公园。公园不仅仅是城市中心的大型绿色开放空间,更重要的是承担了维护西咸新区城市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是大西安的绿肺。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生态问题,以水系统修复为脉络,系统解决了周边地块雨水收集、污水尾水净化、超标雨洪行泄和雨水综合利用等多层面、复合型问题与需求。建成后的中央公园将收集周围约1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的雨水、汇集约15公顷的中心水面,营造百亩草地、千亩森林,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绿廊。

图7 大西安中央公园(三期)设计方案鸟瞰图

2. 郑州第二植物园设计总包

项目总协调人:林鹰

项目负责人:白伟岚

设计团队主要成员:牛萌、达周才让、阳烨、朱江、严峻、邱莉淘、遇琦、董音、何俊超

项目起止时间:2019年7月 至今

项目占地面积1000hm2,方案梳理现状“科学、生态、文化、地貌、规模”五大核心命题,提出“深耕、互融、衍展、共生、连通”五大对策。山水林田是构成第二植物园的自然基底,设计方案通过治山、营林、涵水、布园、理村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原胜景。场地内共有矿坑9处,根据矿坑现状特征,采取“一坑一策”通过自然恢复、人工修复、修复利用等不同措施因地制宜修复受损山体。同时矿坑也破坏了场地内原有的水脉,基于径流分析,通过连通、涵养、调蓄等措施实现区域水系统平衡,营造出林洲、溪流、坑塘、湖面等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设计中立足现有植被条件,通过片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地造林、郁林百态等措施,建立中原地区浅山区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