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振兴如何走宜居化道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势必要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宜居化道路。

查看更多

从古老走向新生的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城建院风景名胜区规划代表作

Dec 12, 2020
文章来源:
点击:688

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和昌平区境内,是“以中国独有的长城防御体系和皇家陵寝为主景、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为特色、具有历史文化展示、自然景观游览功能的世界遗产级综合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1年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八达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北京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残长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九眼楼长城景区详细规划、北京慕田峪长城总体规划、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段景观影响评估专题报告等多个规划、设计项目。

获得奖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一等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三等奖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

业主: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特区办事处

主要负责人: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赵珍、林鹰、严利洁、吴婵、李佳、考睿杰

项目起止时间:2012年04月-2018年9月

项目基本概况:

规划区位于延庆区境内,包括八达岭长城景区和黄土梁景区两部分,总面积70.1平方公里。规划区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古长城等人文景观和层峦叠嶂的群山及植物群落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历史教育、领略文化、科学考察、登高览胜、山林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

主要创新点

规划区内游人量大,同时游赏方式单一,人流主要集中于八达岭长城,规划区内形成“一道城”的游览模式,为平衡规划区内世界遗产长城的保护以及长城科普宣教的矛盾,本规划通过第一核定旅游容量指标,控制人流量,建立预警机制,对规划区总游人量进行总体控制;第二建立多样的游客体验线路。制定游客综合体验规划,设定“长城科普、关沟古道科普、森林体验”三条主题游憩支线,分散人流,缓解长城游览压力;第三通过实行封闭式管理,停车场全部外迁至黑龙潭、水关两处,科学布局外部公交站点,建立综合服务枢纽,通过环保观光车接驳,解决规划区交通问题,延长游客游赏时间同时提高科普宣教的能力。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体规划

主要参加人员:袁建奎、姜娜、赵珍、严利洁、尹一南、李佳、吴婧洋、杨宁

科研主要任务及目标: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先期选址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区域,总面积59.91平方公里,长城总长度27.48公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着眼于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整合试点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职能,实现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分类保护向系统保护的转变,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开展环首都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行区。

研究特色与价值:

重点研究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关问题,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在工作方式上,注重“多规合一”,做好本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的有效衔接。

编制内容主要围绕统一规范管理、资源保护、明晰资源权属、创新经营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等重点方面,并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约束性的指导意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最终实现对北京市域内以长城为轴、燕山地带性植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统一、规范、有效的保护。

通过推动“多规合一”、建立分区管控机制、健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社区疏解整治、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优化内外交通体系等措施和手段,构建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的保护模式,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的示范区,最终实现资源的系统保护和管理的高效统一。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严利洁、吴婵、刘畅、考睿杰、赵珍

项目起止时间:2012-2016年

项目基本情况: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境内,距北京城区(德胜门)直线距离约60公里,总面积2940公顷。

项目主要创新点

长城位于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之内,森林公园与长城是互促的关系,第一:本规划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长城周边原生植被和森林资源,开展林分结构调整和林相改造,加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八达岭森林景观营造,提升长城文化遗产的景观价值。同时结合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灌覆盖率,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稳固长城地质基础,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二:本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建立全新的游长城理念——“森林里赏长城”,即通过对游客的“控”、“引”、“疏”等规划策略,把八达岭长城的游客引入森林公园,达到对长城的保护以及森林公园发展双赢的结果。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

主要负责人: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赵珍、刘畅、林鹰、李铁军

项目起止时间:2012年5月-2012年12

项目概况:

规划区总面积70.1km2,大约80%为山区丘陵,20%为平原。山区绿化较好,绿化覆盖率可达70%;平原区多为建成区、交通设施、农田果园。平原区的植被多为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和苗圃,由于依靠人工投入较多,物种人工化和单一化趋势明显,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对生态质量的动态平衡能力差;山区植被虽然是人工林和次生林灌,相对于果园苗圃的异质化程度高,稳定性较强。

项目创新点:

此次研究以常规的生态敏感区分类为基础,针对规划区内分布有世界遗产及众多文物,所在地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承担了重要的游赏功能,以及规划区内存在一定地质灾害风险等诸多因素,规划区生态敏感区分为了“景观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文物敏感区”和“灾害敏感区”四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

生态敏感区分级控制规划——对“景观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文物敏感区”和“灾害敏感区”进行技术叠加,得出Ⅰ级敏感区(高敏感区)、Ⅱ级敏感区(中度敏感区)、Ⅲ级敏感区(低敏感区),并提出相应的分级控制要求。

本规划引入“土壤种子库”策略,为规划区植被恢复及近自然林业的建设构建基础,促进规划区生态系统植被向高级序列演替,保护恢复好规划区生物多样性。引入近自然林业的概念,期望实现规划区植被体系的勃勃生机,构建规划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植被体系,提升植被系统生态效益。规划区宜林空地造林与中低质林改造工程中引入自然造林法,恢复规划区地域性植被群落,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兼具景观美学与生态效益的稳定群落。

供稿:中国城建院风景园林院( 010-57365363 )

编辑:孙伟雁

排版:程蕾